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中最基础的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它维系着语音、语法和语义运行规律。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 Wilkins曾指出,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转引自黎健敏,2007:64)。随着近些年英语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然而他们的英语应用水平还是普遍低下,具体表现为表达时词不达意、单词误用、发音怪异等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中一些习惯用法、文化特性、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英语词汇的引申意义和新的意义的掌握,导致英语单词的误用。本文从英语单词的误用现象出发,探讨英语单词的“误用”与“巧用”。
1. 英语单词误用现象及其分析
1.1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思维在哲学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中各据一端,汉英在语言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复制了思维方式的对立。悟性具有直觉性和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连淑能,2006:37)。中文悟性思维的结果就是汉语遣词造句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以领悟达其意。而英文的理性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的特征,理性思维借助形式逻辑,采用形合法,注重形式结构协调,以分析达其意。
正因为英语重形合,英语语言学家多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是指其不可或缺的种种连接词。而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或独立的单句,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因此汉语言学家多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则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以求行文流畅。试比较: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上述英文句字中的“but”不可去。若硬性不用,另加改写,便成拙句。
英语学习者的最大困惑亦源于此。如洪堡特所言:“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清楚地意识到,完全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语言观带进了一种陌生的语言”(转引自姚小平,1995:136)。
1.2 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中单词误用现象
由以上的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分析可看出,中式英语是从意合出发,追求形合,其实质是两个反向运动的思维模式的暂时妥协。思维模式一旦成形就难以改变,它总是借助某一特定的语言系统尽可能完美地呈现出来,而语言的符号属性使其亦能跨语言呈现,这就是中式英语产生的必然性。
而在语言组成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法、词汇)中,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性,在英语学习以及教学中不可有须臾的疏漏,因为英语学习者大量的语用差错都出在词汇层次。没有精确的把握,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已是无需争辩的事实。至此,可以说中式英语中单词误用也难以避免。那么,中式英语究竟为何种语用现象呢?为了便于分析探讨,不妨将其界定为:受汉语句式以及中式思维影响、偏离本族语的惯用式但又合符(或一定程度上合符)其语法形式的英语表达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可将中式英语分为三类:套用语法结构、概念的简单化移植、文化意识的语符转化。这三类中式英语接近于英语语言特点的程度不同,因此受到英语语言系统的排斥力也不相同。
1)套用汉语结构中的单词误用
此种英语句式脱胎于汉语,因此汉语结构依稀可见。在其语言大厦里,框架是汉语构件,而墙体却是英语质料。这是中式英语之劣等者,即使能在熟悉汉语的读者中通行,也必定让人产生一种语言“失神”的痛感。对于外族读者来说,则往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试看下句中式英语:
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 (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这句地道的Chinese English让人忍俊不禁。然而,此类英语仍有其生态空间,在正宗英语不齿的缝隙处寻觅生机,直至归附其门下,如“paper tiger”(纸老虎)、“lose face”(丢面子),以及已正式成为英语招呼语的、汉味十足的经典句“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2)单词概念的简单化移植
此种英语句式将汉语表达的单个概念简单化地移植到英语中。此类句式植体于英语结构,并以英语语法为据。但这种“移花接木”式的汉语概念在迥异的英语语言土壤条件下,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因为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语言的差别即为系统整体的差别,而且语言系统内概念的组合关系又是相对稳定的。汉语概念彰显的中式英语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在思维的语流中形成滞塞。由于汉语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的干预以及对英语词语缺乏足够的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会想当然地判断英语词语的意义,导致出错。如“美人计”被误译为“beauty approach”,正确的译法应该是“Rome approach”;“电线杆”被误译为“electric pole”,正确的译法应该是“utility pole”。再来看下面这句话:
e.g. 有他这颗扫帚星,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译文1] With a comet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译文2] With a jinx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译文1将中英文化概念类同。“扫帚星”是中国人对“慧星”(comet)的俗称,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并被用来比喻不吉利的人或事;而英国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的对应说法是“jinx”。
3)文化意识的语符转化
此种英语句式错开英语中已有的相应表达式,将汉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语符转化,生成全新的表达式。此类中式英语最具英语特点,不仅完全符合语法规范,而且语言形式上的“他质”成分也清理得荡然无存。此种语用现象可谓英语的中国化调变,分布广泛,甚至散见于汉语名著的英译中。英语的形式丰满了,但汉语的影子依稀可见。
e.g. A dragon begets a dragon, a phoenix begets a phoenix, and those begotten by rats are good at digging holes.(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龙是什么?凤为何物?此类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概念硬性插入英语,只能让英民族读者雾里看花,其结果便是将英文译品圄于汉民族读者圈(正如为数不少的汉籍英译品)。试比较:“A good horse cannot be of a bad color.”
1.3 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学习英语时,还必须注意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新的意义。一种语言词语中的引申意义和新的意义在开始的时候可能连本族语的人也难以理解。但是随着该词语的多次使用,人们便会理解并慢慢地接受该词语,并且它还会进入另一语言之中,为他族语的人所理解和使用。因此在接触英语的新词时,更应该注意它的引申意义。如:
“gay”在英语中最初是指“快乐的”,而现在它还可以作为名词,指“同性恋者”。再如“heel and toe”(踵趾),是指体育运动中的竞走项目,因为在竞走中运动员必须是先脚踵着地,再是脚趾;而“toe and heel”(趾踵)是指跳舞等活动,因为在跳舞时大多是先脚趾着地,再是脚踵。
1.4 学习英语的功利心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出于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效果也会相差甚远,这一结论已得到社会广泛承认。显然,如果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民族的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话,他们就能够更好地输入语言,从而更好地习得语言。当学习者由于强烈的工具性需要而学习第二语言时,他们会倍加努力;相反,当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知识能够满足其功能性需要时,就会停止学习。随着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很多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都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校园里,这种功利心理表现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张证书。一旦目标实现,便将英语抛之脑后,更不用说避免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的单词误用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也是导致英语单词误用的重要因素。
2. 英语单词的“巧用”
学习英语时,不能为了避免词汇的误用而只知死记硬背单词或其句式。歌德曾经指出,一种语言的力量不是要放弃外国的东西,而是要吞食它(转引自蔡新乐,2005:206)。这种将“他者”化为“自我”的力量便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力量,对“外国的东西”的“吞食”就是吸收、含并,将其融入“自我”的统一体。这一过程显然是艰难的,生吞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痛苦,细嚼又会有味觉上的不适。对语言的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词汇的意思必然是固定和明确的。如:
1) There are several men missing in that chess set. 那副(国际)象棋里少了几个棋子。
2) The boat was manned entirely by women and children. 这条船完全由妇女和儿童驾驶。
你可能会认为这些句子稍微有点反常,确实,他们并不代表“man”这个词惯常的核心意思。然而,他们是此词核心意义的合理延伸。第二句尤其有趣,因为它被用作动词而非名词,它表示了人们希望成年男子做船员而非妇女更不应是儿童。语言的部分乐趣和天赋很可能就产生于单词使用时的“偏颇”。
2.1 了解英语文化, 巧用英语单词
交际是一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管发出或接受的是言语的或是非言语的消息,都是在创造和产生行为。因此,任何交际都必须考虑、了解有关我们筛选消息时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产生的结果(Samovar等, 2000: 8)。为提高英语单词表达的准确性,在记忆该词汇时也应该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对比中西交际方式和思维差异,将外在的单词输入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纳入,才能使自己的英语单词的运用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如:“bite the bullet”的字面意思是“咬住子弹”,实际上是指“迅速地、毫不迟疑地做某事而不管这样做会有多大痛苦”。在北京,很多出租车上都有相同的电子问候语:“Welcome to take Beijing taxi”(欢迎乘坐北京出租车)。问题是,“welcom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不客气”(乘客还没说“谢谢”呢,怎么就说“不客气”呢)。所以应该说:“Thanks for taking Beijing Taxi.”。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说“欢迎”(Welcome to),但英语里不这样说。西方文化讲究礼貌,喜欢说“谢谢”(Thanks for)。了解了该语言的文化,才能准确地运用该语言的词汇。
2.2 培养英语意释能力, 转化表达方式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English-speaker进行交谈时,大多数情况下是依靠记忆中背诵过的句型、语调、单词等,经常是话说到中途突然遇到某一个单词记不起来时就“卡壳”了。然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表达沟通中,所运用的高频词汇都是较为简单的。因此在遇到表达障碍时,可以转换表达方式,用简易英语来传达相同的意思,这就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常提到的意释能力(paraphrase)。例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如果说成“Three cobblers equal a Zhuge liang”,外国人是无法理解的;不如说“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种说法简单,较口语化,在表情达意方面也恰如其分。
再看看“boy”的巧用。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boy”作“男孩”解,但“boy”这个单词还可以巧妙地用在以下的语境里。
1) He found the office boy’s there. 他发现(办公室)勤杂员在那里。
2) Every year we have a gathering of old boys. 我们每年举行一次校友联欢会(old boys: 校友;my old boys: 老朋友)
3) yellow boy (yellow-boy): 金币
4)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上述译文中,既没有“和尚(monk)”,又没有“水(water)”的字眼,只用了几个“boy”,就巧妙地表示了中国妇孺皆知的事理。
2.3 巧用英语成语和俗语, 实现表达多样化
英国语言学家柯林斯(V. H. Collins)在很有影响的《英语成语汇集》(A Book of English Idioms)的序言中写道:“在当今标准的口语、书面语中,成语是大家公认的、广泛使用的、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用得仔细,能美化和丰富语言。”这句话概括了英语成语在当今英语中的地位、作用和使用时的注意点。倘若在交谈时能巧用成语,可以使话语有声有色、与众不同。当然,英语中还有很多成语的含义并不是简单单词含义的组合,还包含着很多引申意和很多文化习惯的因素。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talk turkey”在美国习语中指“谈得直截了当,开诚布公,毫不隐瞒”,而不能简单理解成“谈火鸡”。在英语谚语和习惯用语中,数字的使用频率很高。这些数字的巧妙使用不仅使语言表达更加简练,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就更容易记忆。以下是一些数字的巧用。
one、once和first
(1)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谚语)
(2) number one 自己,自己的利益
e.g S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number one”. 她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
(3) once and for all 一次了结地,永远地
e.g. I am going to settle this matter once and for all. 我要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
(4) Once bitten, twice shy.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谚语)
(5)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先到先接待。(谚语)
two和three
(1) by ones and twos / twos and threes 三三两两地
(2)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一个人吵不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
(3) Two and two make four. 二加二等于四,非常明显地。
e.g. That’s no problem; it’s just as clear as that two and two make four.
这不成问题,就像二加二等于四一样明显。
(4) 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 三人知,天下晓(谚语)。
six和seven
(1)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
e.g. Mike says it’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whether he does the job tonight or tomorrow.
迈克说他今晚或明早做此事并没什么分别。
(2)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杂乱的
e.g. I’m sorry. I’m all at sixes and sevens.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m saying.
很抱歉,我大脑一片混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nine和ten
(1)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一针及时省九针。(谚语,比喻及时行事则事半功倍)
(2) ten to one 十之八九,可能性很大
e.g. Ten to one she will arrive late. 她十之八九会迟到。
3. 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中,词汇的掌握是最基本的条件。在必须克服本族语言中的干扰的同时,要掌握他种语言单词的内涵和外延及该单词的用法,特别是一些用法约定俗成的单词。英语词汇的形成和使用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方面的色彩,并且词语还随着生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在避免误用的同时,还应学会灵活、巧妙地运用单词。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掌握和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所有词汇,因此人们必须永远处于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