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考试为目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在当今大学校园不乏种种“应试教育”的现象,如对文凭、证书的偏执,教学过程和学习目的应试化,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带有应试倾向。因此,本文谨对高校学生的“应试教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大学“应试教育”现象
1.1“标准化”的期末考试
期考成绩被普遍认为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进行学籍管理的主要依据。目前大学生丽对期末考试主要有两种心态,一种为追求离分,分数大于一切,为了分数可以采用任何手段,这就致使考试舞弊现象在高校考试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考试范畴。一种为“60分万岁”,只求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平时无心向学,把考试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在大部分高校,课程期末考试一般南任课教师自己命题,都足讲什么就考什么,考试内容绝对不会超出讲过的范同。加之教师芎前为学生划定范围,辅导中有意无意泄漏考题,评卷时手下留情。因此作为学生。平时可以不学习,只要考前突击复习,一般能考及格。高校的这种考核方式,实际就是一种应试教育。
1.2重压下的英语四、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现在已经发展成了遍及全围的大规模统考,在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同时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由于受到各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四、六级考试无形中成为衡量各高校英语教学乃至褴个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尺。于是出现了四、六级成绩与奖学金、评优、入党挂钩,甚至与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挂钩等现象,使师生盲目追求四、六级考试成绩。学校为了英语四级考试,不惜凋整课程安排;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四、六级考试成绩为目标,极力抠语法、讲“英语八股文”等;学生们无论从思想、精力还是时间上都唯考运作,大搞题海战术。英语应试教学的盛行,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应试技能强,交际素质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比比皆足。
1.3功利化的考研
由于高校录取研究生时一般足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就把应试教育引入综合化阶段。有些高校为了通过提高考研率及上线率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纷纷为考研提供“便利”,为考研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营造适宜考研的环境氛同,如给考取者高额奖金,腾出专门的考研宿舍、自习室,在假期派出专人为考研生服务等。教师挖空心思对研究生考试制度、考试题型、训练方法、应试技巧等方面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保证学生在研究生考试时有较高的“命中率”。许多考生从大三甚至刚入学时就开始实施考研计划,摒弃一切与考研无关的活动,整天埋头于考研的相关功课,与此无关的课程则敷衍了事,忽视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知识面过窄,专业基础薄弱。本科教育的应试化使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质量整体下滑。
1.4名目繁多的“证书”考试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最近几年,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除了每人必备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专业资格证书,如物流师、报关员、会计师、律师、秘书等。要取得此类证书,需要参加统一的考试。考试合格后,由“权威”部门盖章发放。反正只要能考的,无论是什么证书都会有成批的学生热衷于此。很多学生为了得到证书,放下自己的专业,天天忙得“焦头烂额”,做不完的“真题”“模拟题”,听不完的冲刺班,填鸭式地专攻所考的那一科目。一次不成功,就考两次、三次。最后,各种证书拿了一摞,考试费也花了不少,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而缺乏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与证书相匹配的实际能力。
2大学“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2.1与本科培养目标相偏离
本科教育应当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生必须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掌握课程的精髓。只为考试而学习,忽略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大学为学生设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过程完全成为一部分人的摆设,达不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2.2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与发展
大学“应试教育”还诱发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缺乏端正的学习目的,以是否能直接获利而取舍学习内容,很多大学生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仅靠短时间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身上弥漫着浮躁、浅薄、轻飘的学风,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没有独立见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高校学风建设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了学风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因此。“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功利思想足与高校学风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2.3影响了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大学“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创造性,仅专注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理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尝试,极少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由于知识面窄,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参与较少,使部分学生的发展受到局限,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缺少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出现了“有智力没能力、会动口不会动手、会考试不会思考”的现象。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大学阶段,因“应试”而放弃了全面素质的培养,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消解大学“应试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
大学“应试教育”使高校偏离了原来的培养目标,给大学
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纠正高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之风和不良行为。
3.1树立多元人才观.理性看待学历与文凭
大学“应试教育”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单一人才观,我们所处的环境仍然是“学历社会”而非“学习型社会”,大学生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其学习行为也表现出很大的功利性和被动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多元人才观,进而形成多元标准的人才任用选拔制度。高等教育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既注意培养智能型的、创造型的高尖端人才,也要重视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多样化需求。各行业、部门、单位应从实际出发.克服长期形成的唯学历、唯文凭、唯职称的用人思维定式。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技能与个人素质。此外,用人单位应该允许大学生有一个锻炼成长的过程,而不应将这一过程完全推给学校、推给学生。
3.2 明确培养目标,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应建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要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以使学生有效地驾驭并灵活地运用知识。一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删除教学内容中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符合培养目标,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最新知识。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按照“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突出训练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改革高校考核、评价学生的指标和方式,不以分数沧英雄。首先,改“标准化”考试为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多种标准、多种要求的考试,鼓励采用121试、答辩、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化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研,正确对待英语四、六级考试,规范各种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组织有关部门指导学生考取证书。
3.3端正个人价值观、成才观。慎重定位
人是最富于个性化的高级动物,且各有所长,因此成才之路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同定于某种模式。首先,大学生应摒弃学习功利化的思想,强化对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反思.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摆正理想与现实、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把握自我,找准自我发展的切人点,确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成才目标和人生追求。换而言之。大学生应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学习情况、日后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能盲目跟从,更不能因为“应试”而学习。其次,大学生应改进学习方法,主要是从高中时代的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转变,因此要学会学习方法和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己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再次,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客观分析就业现状,冷静看待“考研热”和“考证热”。应充分认识到文凭和证书只是外在的东西,本职专业、个人综合能力才是将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把学历的高低、证书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主要标准,毕竟文凭、证书只是一张纸,不能证明一切,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