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是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中介语形式。人们在学习外语时,除了直接的语言迁移之外,还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文化的迁移。例如,一名中国学生初学英语时, 常常称呼他的美国老师(假定其名为J0hn Smith)为“TeacherSmith”.以为这是在尊敬老师。美国老师表示称呼他Johnl~P可。但中国学生受汉语文化的影响,并不敢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以至于此后一段时间该学生不敢主动与他的老师打招呼,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称呼老师才得体。这个例子中的学生将汉语文化迁移到英语中。结果造就了一个中国式的英语称谓词“TeacherSmitll”.但这不符合英美文化,导致最后出现交际障碍。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与中国式英语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文化差异是中国式英语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中国式英语的语义、语法、语用等层面详细探究其形成的文化学原因。
1.语义平面
用中国式英语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常会这样讲:She is apop stager.She is nOW bright red and purple。本来这句话要表达的是“这位女歌手现在大红大紫.很受欢迎”。可是英美人看了这句话以后会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误以为这位歌手是极端左派分子(在西方人心目中,“极左派”常被与暴力、流血事件联系在一起)。这种误解是由“红色”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含义所导致的。“红”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成功和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汉语中“红火”表旺盛之意,“红运”是好运,特别受欢迎被称作“大红大紫”。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象征着残暴、流血。在中国,对红色的喜爱,可能起源于对太阳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太阳的代表色。古人还认为“日至而万物至”(《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Ill因此在中国文化里红色的文化意义是积极的、美好的,往往象征幸运和快乐。而西方从文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所以英美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 — 英美人较多地将红色与血液的颜色联系在一起.由鲜血再联想到暴力。美国学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就指出:“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 . 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想到火、血和暴力革命的含义。”_2]总之,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在文化认知取向和审美习惯上出现较大差异,“红(red)”这一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迥然不同的含义,正是由这种差异引起的。再如“狗”在汉语中有“卑劣凶残”的文化含义;但在英美文化中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英语中d0g一词具有“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文化含义。与“红”一样,这些词语文化含义上的差异.实际上都与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审美观、不同的文化认知取向密切相关。
2.语法平面
中国式英语的语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文化。其形态和语序都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汉语词类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_3例如:① 牛顿研究物理学。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③你明年研究什么课题?这三个句子中的“研究”都是动词,分别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在汉语没有任何的形式变化。同样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则必须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形式之分。中国人学习英语,往往受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特点的影响,在使用时不注意英语词的形态变化,于是造就了下列中国式英语的句子:① $Newton study physics.② $Yuan Longping study hybrid rice.(墨) Which issue you study nextyear?中国式英语的这一语法特点,就是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具体地说,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创造的,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传统中国哲学重领悟而不重形式,中国绘画“遗形似而尚骨丰”,中国文学追求意境,往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_4]. . 这些都反映出汉民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不断作用于汉语,使汉语具有了重意义而不重形式的特点。即只要能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言的形式便不那么重要了。中国人的这一文化心态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语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相对,英美人崇尚理性,凡事追求还原自然的真实,注重形式上的清晰。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形式是事物的真正的存在”C5],极为重视形式的作用。西方绘画也强调描述,注重线条美。这种注重形式清晰的文化传统使西方语言也非常关注形式变化。就英语而言,名词有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容词有级的变化。等等。再来看看中国式英语的语序。有个刚开始学英语的中国男学生对他的美国同学Mamr一字一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Jack,guess what,yeaterday moring,at 10 0’clock,in tlle library,atthe 34floor.I sawMissGaoTing.Rememberher?”这位男学生的英语是中国式的。他受汉语的影响,按照大时间、小时间、大地点、小地点的顺序将这些信息意义摆出,告诉Marry他看到了谁。而英美人则会直接说出看到了谁,然后再补充细节:“IsawMissGaoTing at山e 3 floorofthelibrary at10 O’clock.”中国式英语受汉语的影响,往往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形成所谓“雄狮型序列”。这与汉族人的审美心理有关:喜欢压轴戏排尾。把最好的留在左后。而英语句子则把最重要的事物放在句首,然后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形成头短尾长的线性链.即所谓“孑L雀序列”。 这与英美人喜欢直入主题的文化审美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3.语用平面
场景一:一个使用中国式英语的人甲,遇到了他前几天刚认识的美国朋友乙。甲热情地向乙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乙心想:我去哪里一定要告诉你吗?于是默不作答。甲觉得很尴尬.便连忙改问:“Have you had breakfast?”乙听后眉头紧促,心想: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多管闲事),但出于礼貌.勉强答了一声“Yes”,然后走开了。2009-q-g30,1~(355g)考试-tIJ透析文 化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黄 琼(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200083)摘 要:英语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教育。然而赋予文化教育何种角色并且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化教学仍需人们关注思考。本文尝试剖析文化在英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着重讨论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一些方法。
当历史的车轮驰人二十一世纪之时。跨文化交际较之以往变得愈加重要,而语言学习则是获取大量跨文化信息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国,英语从18世纪被引入至今已经教授有几百年历史,它不仅是与美国人、英国人等本族语言使用者交流的媒介。而且是与德国人、新加坡人等非本族语言使用者交流的桥梁(胡文仲,中国学生虽说比以往更早地开始学习英语,但他们在有效使用英语方面依然困难重重。学生们对于何时、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地道的英语比较模糊.因此。中国学生还需花很长的时间提高英语使用技能和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的使用也有不可或缺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历史和习俗.不同的语言又反映独特的社会文化,因此.外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将本族文化与目标文化融合。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授语言.所以教学绝不能脱离文化意识场景二:一位英国画家慕名到一位中国画家的家中拜访,见到了中国画家和他年轻漂亮的妻子。英国画家很有礼貌地说:“You wife is very beautifu1.” 中国画家听后一边连连摆手,一边答道:“No,no,iust so SO.(很一般了)” 在见到中国画家的画作之后.英国画家连连称奇,赞叹中国画家技艺之高超。不料中国画家又连连摆手,并说:“Notw0rthmentioning.(不值一提)” 英国作家顿时感觉自己的艺术见解与中国作家相去甚远。便借故离开了。
场景一中的甲说的两句英语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寒暄语。“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和“Have you had breakfast?(你吃了吗)”两句话,在中国文化里,除了打招呼的功能外,往往还体现出说话者的亲切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关切之情。但在英美文化里却代表着窥探别人隐私的意思。英美人之间打招呼往往使用不涉及任何个人问题的方式.如:Good mort.ing.(早上好)。
场景二:里中国画家也是由于使用了中国式谦语而使对方产生了误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美人,在会话时都会注意表示谦逊。然而具体的表现方式却因文化差异而大不相同。中国人自谦往往是通过自贬来实现的,例如:No,no,iust SO SO.(很一般了);Not worth mentioning.(不值一提)等。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式英语里还有很多,如:mymeanwife(贱内),my stupid son(犬子),myhumble opinion(拙见)等。当然,中国人也常常通过直接提高对方来表示自谦,这在中国式英语里也有反映,yournoble name(您的大名),your gracious concern(垂爱),your greatwork(大作)等词语便是证明。但实际上无论是通过自我贬低来抬高对方还是直接抬高对方. 自谦者都不认为自己与听话者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反映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交际文化。进一步说.反映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长幼尊卑的等级制度对语言的影响。相比之下,英美人昕到赞美自己的话,往往会用thank you来表示对对方意见的同意和尊重.这反映的是一种平等的交际文化。这与英美等国历史上形成的民主、平等的文化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美籍文化人类学家许娘光教授在他的Antetic and Chi一聊se一书中,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概括为个人中心(individual—centered)和情境中心(situation—centered)。所谓个人中心.是一种优先强调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并得到突出的表现。所谓情境中心,就是强调个人在群体成员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因而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等相对于群体来讲无足轻重,它们必须让位于群体的考虑 [7]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差异,英美人对中国式的问候“Whereare you going.'?”和“Have you had breakfast?”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他们的privacy(隐私);对中国自我贬低式的谦虚“No,no,iust SO SO.”和“Not worth mentioning.”感到无法理解,他们觉得对别人给自己的赞扬就应该欣然接受,因为这是自己应得的。
结语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文化素养、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因素也必然反映到语言里.于是就给语言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 所以,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必然涉及文化的接触。实际上,不同语言接触的过程正是一个文化接触的过程。要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准确地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努力克服文化差异。但要克服这种文化差异.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在这种积淀尚未完成之前.不免会有对文化差异关照不足的情况出现。中国式英语这一中介语的产生,就是由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中国与英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关照不足所导致的。伴随着文化积淀的渐趋形成,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会逐渐增强,这种中国式英语就会逐渐减少,最终走向消亡。这也是任何一种中介语理想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