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动物皆有“欺生”和“怕生”的本能,每遇到一个新奇事物,首先是害怕,小心翼翼地判断这家伙对自己有没有威胁,有威胁则赶紧逃跑,若没有威胁则敢小心地靠近。若发现对方没什么了不起则敢大胆地靠近,若发现对方软弱无力甚至就敢欺负对方。这一点在小孩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英语,对中国人来说,绝对也是一方怪物。从鸦片战争登上中国海滩的洋人嘴里发出的“哇啦哇啦”的奇怪声音,到中国目前英语教材里满是勾勾牙牙的洋字码儿,英语这怪物在咱中国绝对越传越广,仅区别在一开始它给中国带来的是灾难,后来它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然而遗憾的是,面对英语这样一个已经见怪不怪的怪物,咱中国人似乎从来都只有“怕”的份儿,就从来没敢想过反过来咱也欺负欺负它。
爱也英语,恨也英语,关键是咱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掌握英语,要是像骑上高头大马一样手握僵绳地掌握英语,驰骋在世界大舞台上大把大把地挣票子,看哪个还说不爱英语?
其实英语在我的眼里,根本就是另外一种汉语,或说是汉语里的一个方言,一个较大的方言而已,英语和汉语惊人地相同或相似,要不怎么能相互“同声传译”。英语的秘密,其实全在汉语里,只要你搞通了汉语的秘密,英语的秘密就全搞通了,何苦再去害怕英语?
举一个小例子来说吧,中国人学英语,最怕的是英语里的什么,居然很多人怕“介词”,常听见有人抱怨说:“英语的介词最头疼,最陌生、乱七八糟的,从来搞不懂?”。而我的回答是:“怕介词,你冤不冤?介词这东西,咱汉语里早就有了,而且整天用,用得熟练着呢,汉语的介词绝对比英语的介词要复杂得多,如果你已经会用了汉语的介词,反而去怕英语的介词,就好像能驯服一只大象,却害怕一只老鼠,你说冤不冤?”。
那么汉语的介词是怎么回事呢?你还别以为你真明白,听我往下说一说,你才能恍然大悟。
汉语的介词有三种:前介词、后介词、括号式介词。
前介词有:“为了……”、“向着……”、“面向……”、“通过……”等。它们都放在名词的前面,因此叫前介词。如“为了和平”、“向着北方”、“面向南方”、“通过讨论”等。
后介词有:“……前”、“……后”、“……里”、“……外”等。它们都放在名词的后面,因此叫后介词。如“解放前”、“解放后”、“屋子里”、“屋子外”等。
括号式介词呢?有“在……里”、“在……外”、“在……上”、“在……下”等。它们像括号一样一边一个汉字,中间塞进一个名词,因此叫括号式介词。如“在屋子里”、“在书里”、“在电影里”、“在故事里”、“在屋子外”、“在书外”、“在电影外”、“在故事外”等。
你看看,中国人的嘴里,不是天天翻来覆去地捣腾着以上三种介词吗?怎么到英语里遇到了介词反而陌生了呢?英语介词比咱汉语介词简单多了,一共就那么四十几个,at、on、in、to、of…… 十几分钟就能熟背下来,而且使用的时候一律“前置”,即一律规规矩矩地放在名词的前面,从来不像汉语介词那样前后乱跑,多好学啊!
有位“客官”要“狡辩”了:“英语里的介词是不复杂,可它们之间的区别我老是搞不懂,比如in the street,on the street,at the street,到底哪个对啊?”。今天您听我的:哪个都对!英语的介词之间哪来那么多“严格”的区别啊,都是一些水平不高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水平而硬将它们严格区别出来以显示自己有水平。越这么去区别介词,你越学不会介词。
另一位“客官”又要“狡辩”了:“英语的介词老是跟在动词后面搭配,get on,get up,get off,get along with…… 就这点最烦人,我老是看着眼晕”。那我又要对你说了:这有什么好眼晕的,咱汉语里不是遍地都是动词与介词搭配吗?送到、给予、抬起、放下、摆上、走开、走进、走出、推倒、建立、扔出、走过、飞过、跳过、跑过…… 这些词的最后一个字不都是介词与动词的搭配吗?兴你汉语这么干,凭什么就不允许汉语的方言英语也这么干?凭什么英语这么干你就看着眼晕?
其实说穿了,汉语和英语惊人地类似,汉语里有的物件,英语里一样也不少,而且只比汉语简单。以上仅举介词为例,要是肯花上大把时间把汉语的部件和英语的部件一样一样比比看,你会吃惊地发现,英语简直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你会惊异地想,英语是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早期移民到英国那边后发明的?
我说以上这么多没别的意思,就是让大家别怕英语,语言的道理是相通的,只要咱能掌握汉语,就没有道理掌握不了比咱汉语简单一百倍的一个方言——英语。当然,这要靠真正知晓语言的道理,既要知晓英语的道理,也要知晓汉语的道理,并且把两者做比较,这需要大家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思考。如果不去学习和思考语言背后的这些“知识”,仅死记硬背一些表面概念和现象,那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糊里糊涂地会讲汉语,却又糊里糊涂地去学英语,就会在汉语里学会了介词又去到英语里怕介词,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