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六 级考试改革与大学生听说能力培养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相应地作了调整。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2005年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决议。新公布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与旧方案相比,在记分体制、成绩报道方式、考试内容和形式、评价方式以及考核对象限制这五个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
(一)记分体制。自2005年6月考试(试点)起,四、六级考试成绩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
(二)成绩报导方式。将“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报告内容有总分也有单项分。从2005年6月起,考试成绩定为290—710分之间,均值为500分,一个标准差是70分。成绩低可以为290分,高可以到710分。给每个学生报总分和各部分的单项分。试题由听力、阅读、综合和写作四大块组成。
(三)考试内容和形式。考试内容将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试点阶段的四、六级考试内容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 ,其中听力对话占15% ,听力短文占20% 。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 ,其中仔细阅读部分(careful reading)占25% ,快速阅读部分(fast reading)占10% 。仔细阅读部分,除测试篇章阅读理解外,还包括对篇章语境中的词汇理解的测试;快速阅读部分,主要测试各种快速阅读技能。综合测试比例为15% ,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完型填空或改错,占10% ;第二部分为简短问答或翻译,占5% 。写作能力测试部分比例为15%,体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四)评价方式。选择题仍是主要的题型,但增加了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非选择性试题比例从原来的15% 增加到35% 一45% 。考核对象方面,2007年1月起不再接受非在校生报名。新方案还明确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方向:1)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化口语测试,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2)研究开发适合四、六级考试的新题型;3)完善考务管理系统,实现四、六级考试网上阅卷;4)研究计算机化的四、六级考试(CET—CBT),争取在一定考生范围内或在某种能力测试中实现四、六级机考;5)进一步完善考试系列,以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需要,以便于分层管理、分类指导。从这些新举措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在目标和指导思想上,为的是更加准确地测试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无疑,这将对我国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的出台,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思想相对滞后,“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现象还很普遍。一些教师仍然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精读、泛读上,听说课只占总课时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口语训练更是一笔带过,形同虚设。在听力训练时,教师也只是放放磁带。听过录音后,学生完成选择或填空题。做完练习后,听力课就算结束了。没有说的机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这反过来又影响听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黑板+课本/课堂+学生”,教师缺乏“激活”课本的有效辅助教学手段,课本的利用率不高。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无法使自己的讲授均等地传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部分学生感到被忽略,导致教学效果降低。
(三)大班英语教学成为普遍现象。高校扩招的幅度与英语教师数量的增长不成比例,导致各高校只有采用合班或大班(学生人数超过50人)上课。大班英语教学使得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超负荷工作,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每个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必然减少,教师对于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也必然降低。
(四)学生忽视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许多大学生将“词汇量+语法知识”作为衡量英语水平的标尺,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语法规则和做练习上,而听说方面的训练似乎与英语学习无关,不予重视。在听说课上听不懂,课下又不花时间训练。
(五)英语测试重语言知识考核,轻听力及口语测试。这种考试导向下,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笔试的操练上,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显然与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不符。
三、探索教学新途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Jesperson曾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经常能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传统的英语课堂长期以教师为主,听说教学也长期处于“单一的教学目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的状态。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估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外语教师应由传统的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听说自主学习方案,组织学生实施该方案,做到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是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二)加强教学环境建设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话语。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英语听说隋景,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丰富课堂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在听说课上,教师要尽可能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针对他们感兴趣或贴近生活的主题(话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图片描述、辩论和主题情景创作汇报表演、故事复述、英语演讲比赛、收看英语教学节目、欣赏英文经典影片和歌曲、进行话剧表演等课堂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背单词和语法不是学习英语的唯一手段。
2.改进教学手段,构建真实情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创设真实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把声音、动画、图形、字幕、视频等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录音机构成的听说课教学模式,使听说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更具情景化、交际化,使听说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外语学习行为总是要受学习观念的支配,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英语学习观念。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听说的重要性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学生才有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或行为,尽量多听、多说,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
4.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我们要求班干部和英语助教按自愿组合原则,为有需要的同学在室友、同乡、同桌中结成“对子”,相互帮一下,拉一把,共同渡过英语听说训练中遇到的难关。
(三)改革测试内容和形式
测试与评估是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作为在大学英语阶段衡量英语学习成果的国家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疑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近年来,社会对毕业生的听说能力要求逐步提高,但学校教学的听说测试却严重滞后。新方案的听力测试部分除比例增加外,考试形式更加多样,涵盖的内容更广泛,更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听力水平。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目前,口语测试还不能覆盖所有考生。应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化的四、六级口语考试,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使四、六级考试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标准化考试。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在保持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使考试最大限度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内容到形式更加注重检测以学生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体现了社会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适应这种要求,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大学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